新冠病後的中醫治療
鍾偉楊 註冊中醫師
今年農曆新年過後,本地爆發第五波新型冠狀病毒病奧密克戎變異株(COVID-19 Omicron Variant) 疫情,情況嚴重,單日新增感染個案一度飆升至每日逾5萬宗,兩個月累計感染個案超過100萬宗,至四月份才逐漸緩和。有別於過去幾波疫情,新變異株傳播力較為迅速,影響甚廣,幸而臨床症狀較表淺,危重個案較少;唯不少患者即使轉陰後仍常抱怨不適,呈現變化多端的新冠長期症狀 (簡稱長新冠,Long COVID) ,由於沒有針對性的特效藥物或治療方案,故考慮了中醫的治療。本文討論中醫治療新冠病後期的原則和方法。
中西醫的著眼點不同
2020年初出現新冠疫情以來,科學家著眼於病毒蛋白結構,以體內病毒量判斷病情,以抗體量評估抵抗力,著力研發疫苗和抗病毒藥物,同時也擔心病毒基因變異如何影響疫苗和藥物的效力;但對新冠相關症狀的治療,尤其是康復過程,論述相對較少。
中醫對新冠病有不同的認識,著眼點往往不在病毒本身,更強調天時及地域的差異,以及患者的正氣盛衰,決定治療方法和判斷轉歸。中醫憑藉古代對疫病的知識,又參考國內近代治療疫病的經驗,對疾病在發病不同階段以至康復全過程的都有論述。由國家衛健委在2020年3月制定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》,到今年4月中央援港中醫專家組制定的中醫藥使用建議,結合了各地中醫專家的共識,強調在基本治療原則上靈活變通,故面對新冠病變化多端的症狀,中醫更能「隨機應變」,應合不同病人需要。
有別於抗病毒治療,中醫是以正氣為本位來制定治療原則,可分為三個階段:(一) 未病先防,顧護正氣,(二) 既病防變,攻守有據,(三) 癒後防復,調攝得宜。因此,在有條件的情況下,中醫師並不主張獨步單方,而是爭取機會透過詳細問診,了解病人病發經過及當前証候,審視病情發展趨勢,因人制宜;即使同住的一家人先後染病,如各人體質不一,症狀有異,處方也不盡相同。
「長新冠」與「邪退正虛」
「長新冠」即新冠長期症狀,指發病後四個星期,即使沒有病毒留在體內,仍維持的症狀,例如長期咳嗽、疲乏、精神差等,統計多達100種。目前研究認為這些症狀並非由新冠病毒直接入侵引起,而更可能是與過度的免疫反應有關,其他因素包括患者原有的體質,以及曾服用過的藥物等,尤其是性質寒涼之品而損傷正氣。中醫學認為,疫厲之氣入侵肺衛,如從陽而化則傷津耗氣;從陰而化則累及中焦脾土,運化失司,濕濁內生而滯留難去;如病邪進一步深入,則可影響心、肝、腎各臟的功能,使正氣受損,屬「邪退正虛」的狀態。
此階段中醫的治療,常以標本兼治為原則,補氣養陰同時兼以袪濕化濁,慎用大補之劑,務求「扶正不留邪」,使正氣逐漸恢復。
以長期咳嗽為例,相比早期咳嗽痰多,後期患者的咳嗽常伴隨咽癢、咽乾、痰少而粘等,或易受刺激,呼吸不暢。中醫認為此與餘熱未淨、濕濁滯留,肺氣不利有關,治療常以益肺健脾,宣利肺氣,兼以袪濕化濁,常用的中藥材包括杏仁、薏苡仁、白扁豆、紫蘇葉、桑葉、枇杷葉、北沙參、麥冬、桔梗、枳殼等。亦可使用針灸,取風門、肺俞、尺澤、列缺等穴位治療。
另有患者常出現倦怠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健忘、甚至遲鈍、思緒混亂、辭不達意等,影響工作表現,如受濃霧所罩,俗稱「腦霧 (Brain Fog)」。中醫認為此狀態與濕濁上蒙清竅,五臟氣血失養有關,治療常以益氣升陽、活血安神、兼以袪濕化痰,常用的中藥材包括黃耆、升麻、羌活、蔓荊子、當歸、白芍、地黃、酸棗仁、製半夏、陳皮、遠志等。亦可使用針灸,取百風、風池、印堂等治療。
適當調養,多管齊下
飲食調養是恢復正氣的基本條件。中醫認為病後初癒階段,宜衡均調補,常選用平和、清潤、溫潤的食材,暫時少食濃味厚味之品。胃口欠佳者,份量宜精而少。如一般湯份量太多,可選用清燉湯方式;或煎茶代水,頻頻飲服。現例舉食療湯水兩例如下(使用前請諮詢中醫師意見):
(一) 沙參補肺湯:沙參30g、玉竹30g、鮮百合1個、山藥30g、瘦肉300g,小乾貝10粒。功效滋陰養肺,適合肺氣不足,咽癢乾咳者。
(二) 參耆補肺湯:黨參30g、黃耆30g、山藥30g、枸杞子30g、茯苓15g、 白朮15g、生薑、大棗適量、瘦肉300g 。有健脾養肺益氣功效,適合脾肺氣虛,倦怠納差者。
除飲食外,中醫亦著重「調息」,透過調整呼吸節律,來調養肺氣,使五臟安和。常以緩慢而深長的腹式呼吸方法,吐故納新,氣納丹田,有順氣安臟的效果,除了增加肺活量,改善氣短乏力、有助排痰之外,亦能升提清氣,改善思緒不清的症狀,又使心情放鬆,有助入眠。
最後,配合有規律的生活起居,適當運動,充足休息,均有助提升正氣,使身體更快復元。
總括而言,中醫治療新冠病,絶非一方一藥所止。中醫師透過整體診察分析,合理使用中藥針灸,指導生活起居,盼能全面治療新冠病,使患者恢復正氣,回復正常生活。
1 Comment(s)
Test
Leave a Comment